国家草原自然公园的神秘之处,要揭开了
天色苍白,荒野无边,风吹草低,看牛羊。从青藏高原向北,沿祁连山,贺兰山,银山,再到大兴安岭,辽阔而壮丽的草原是天然的绿色屏障,阻挡着祖国几千英里长的风沙边界。无边无际的绿色,伴随着古老的诗词,一直萦绕在人们的心间。
国家林草局近日公布了皇家乐川等首批国家草地自然公园试点建设名单,标志着国家草地自然公园建设正式启动,这一新的草地保护利用模式一经推出,就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
为什么要建设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当草原功能由生产向生态转变时,如何保护农牧民的利益和地方发展?国家草原自然公园今后将如何建设?新华社记者进行了深入研究。
保护草原是建设国家草原自然公园的首要任务
国家林草局草地管理司司长唐方林说,草地是中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被称为 "皮肤",具有水土保持、保水、固碳、放氧、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与森林一起构成了我国生态安全屏障的主体。草地也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广大农牧民的家园,是草原文化的重要载体。
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黑龙江等的源头在草原。黄河水量的 80% 和长江水量的 30% 来自草原。我国草原野生植物有 15000 多种,包括 200 多种饲料植物和 6000 多种药用植物,如冬虫夏草、雪莲等。草原上还有 2000 多种野生动物,如野生骆驼、野生牦牛、藏羚羊等。
长期以来,由于强调草原经营的生产功能高于生态功能,过度开发利用,加之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一些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现象,如何处理好草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草地保护力度,实施了放牧和畜牧业禁令,草畜财政奖励和补充政策平衡,草地生态明显改善,但总体仍然脆弱。
坚持生态保护的第一项原则,是建设国家草原自然公园的基本原则。" 唐方林说,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建成后,我们将在维护草原健康的前提下,加大对草原的保护和修复力度,适度开展可持续利用活动,结束滥杀滥猎、乱挖滥采、滥用职权等草原破坏行为。
草原从生产到生态,如何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
调查发现,国家草地自然公园的建设,包括是否允许放牧,以及对生态旅游、草原等生态产品的限制,直接影响到地方建设国家草原自然公园的积极性。
草原自然公园是指具有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特征、高度生态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性价值、以生态保护和草地科学利用示范为主要目的、以生态旅游、科研监测和宣传教育为主要功能的特定区域。
也就是说,在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前提下,建设国家草地自然公园,将探索可持续的草地管理和资源利用。" 国家林草局草地管理司开发利用司司长韩凤泽解释说,国家林草局草地管理司司长韩凤泽解释说,国家草地自然公园允许在依法草畜平衡的基础上开展适度放牧、生态旅游、草原民俗和文化经验等活动,建设必要的保护、恢复、科研、旅游、休憩和旅游接待设施。
据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教授董世奎介绍,国家草地自然公园的建设不会对当地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不利影响,除了对草原面积的要求外,国家草原自然公园的建立还提出了土地使用权不受争议、与其他自然保护区不重叠的要求,以及相关权利人的意愿,以 "尽可能充分尊重土著农牧民和相关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农牧民最爱草原,最了解草原。许多农牧民现在都知道过度使用会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并通过适度放牧开发优质肉类和奶制品,科学合理地开发生态旅游和自然体验,可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董世魁说,公园除了走优质草畜产品开发的道路外,还可以探索建立生态保护、旅游观光、科学利用和示范等多功能区划,鼓励农牧民成为生态管理卫士、导游等,增加收入。
北京大学城市环境科学学院旅游研究规划中心教授吴碧虎认为,虽然国家草原自然公园的建设并不是为了发展生态旅游,但考虑到生态承载力和广大群众对草原生态景观的经验需求,许多草原自然公园也适合于生态旅游的合理发展。
每一种草原都有其独特的自然地理背景。要结合当地特色,充分利用附近的火山、温泉、沙漠、文化名胜古迹等进行旅游产品组合,开展研究、马术等草原特色旅游体验活动,以满足人们对草原休闲度假的需求,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让制度护航 " 促进草地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
一些专家建议,要加快制定国家草原自然公园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指导草原自然公园规划编制,明确生态保护界限,合理利用空间,明确产业准入范围,从顶层设计为公园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
草原自然公园是实现草原生态、生产、生活功能的有效载体。我们不应只谈绝对保护而不加以利用,也不能过度开发和利用。"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国家林草局昆明市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刘永杰说,放牧管理的要求、发展生态旅游的力度、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确定,以及如何加强草地管理和保护队伍的建设,都要在顶层设计中尽可能明确,这不仅可以消除草根一级的担忧,而且有利于建设初期的标准化。
韩凤泽说,他将积极协调草原生态保护和恢复基金、科研监测项目和防灾减灾基金,重点建设国家草地自然公园,同时引导地方政府加大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按照 "谁投资谁建谁谁受益" 的原则,保护建设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