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安徽,堪称"英雄"!

2020-08-10 13:36   来源: 互联网

自雨季开始以来,有关汛期的消息一个接一个令人忧虑。从有大雨的四川,到洪水失控的鄱阳湖,从洪水经过的重庆,到水位上升的浙江,几乎整个中国都成了"洪水的象征"。


在洪水威胁地区,安徽几乎是今年受灾最严重的省份。在河县,高考被封锁;房屋和农田被淹,古桥被冲毁;人民生活的积淀被冲走;数千年的古镇被淹没。

除了痛苦,人们不禁深思,为什么安徽?


为什么安徽总是被洪水淹没?


从古至今,安徽一直饱受水灾之苦。


河流汇合的地方一直是洪水的游乐场。安徽位于中原腹地。中国的两条主要河流--长江和淮河--从安徽流向皖南和皖北,分为皖南、皖中和皖北。


这条带来财富和文明的河流,常常伴随着"诅咒"。


安徽由淮河和长江形成,地形平缓,除了位于大别山的皖西山脉和位于五岳黄山的皖南山区外,省内的平原相通,瓦诺在数千英里外,位于安徽中部的巢湖盆地,海拔仅20米左右。


平原不仅是庄稼的天堂,也是江河的乐土。在这片分为多条支流,交织成密布的河网的土地上,淮河和长江穿过安徽,挣脱了群山的枷锁,点缀着湖泊,把安徽变成了一个完整的"水窝"。此外,安徽位于梅雨带,梅雨季节来临时,降雨就会异常丰富。


安徽这样的地貌气候,本来应该是人类发源、万物繁盛的文明之初,但从后来的发展来看,与淮河北岸的河南、长江南岸的江苏不一样。


毕竟,密集的水网也意味着洪水频繁,这也是安徽发展的制约因素。


与长江相比,淮河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纵横四省,地形复杂,支流多,是现代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特别是安徽北部的淮河下游,历史上曾多次被洪水淹没。史记"还记载:"洪水汹涌,郝怀山相岭。"。


1184年,黄河把淮河夺入海中,在随后的800年里,经常发生在皖北、豫东、苏北、鲁西南的淮河流域,而这一地区也是后世为避免"黄河洪区"而设的地区。


泄洪是防洪的关键。为了控制淮河的洪水,早在清初,中央政府就在淮河下游建立了桂海大坝,以疏导上游的洪水。然而,每次大坝开坝后,下游就不得不承受更多的洪水,这很容易变成一片浩瀚的海洋。


20世纪50年代,考虑到特殊的地形和淮河上游下游排水时间的不足,安徽阜南三江(淮河、红河、白鲁河)交汇处修建了王家坝闸,在淮河蓄洪区通称王家坝闸。



根据国家防汛指挥局批准的《淮河防洪调度方案》:“当王家坝水位达到29.0米,并有持续上升趋势时,开启王家坝闸,开启孟洼蓄洪区进行蓄洪。”


 


自王家坝闸建成以来,第一座水闸在淮河流域,孟瓦在1954年、1971年、1982年、1991年和2003年先后15次蓄水开闸,以保证上游洪水的疏散和下游洪峰的泄流。闸门一打开,蓄洪区肥沃的农田瞬间变成一片广袤的土地。




蓄洪开闸不仅是淮河的治理手段。目前,我国约有98个蓄滞洪区,其中42个集中在长江中下游,而横跨长江、淮河的安徽省则占24个。




安徽被淹没问题吧?




蓄滞洪区比例较高。很多人认为安徽是默认的蓄洪区。甚至有很多观点认为,安徽经济不太发达,所以牺牲它也没什么害处。




事实上,安徽的整个身体确实笼罩着很多刻板印象。”“无生存感”和“更多乞丐”也是观众嘲笑南京的陪衬。撕下这些标签,也许你会发现安徽的真实面貌是如此的优雅。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皖北地区的发展确实略显落后,这也是造成安徽“穷”和“多乞丐”印象的根源。然而,当洪水来临时,蓄滞洪区的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谋生。




在皖北蓄滞洪区,特别是王家坝所在的县城,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条防洪线。新旧交替,不仅是洪水的见证,也是皖北人民一次次重建家园的努力。








与皖北返贫相比,皖南经济发展是另一个世界。与皖北的淮河相比,流经皖南的长江多少算是一条黄金水道。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水运是商贸的首选。

宋代,徽州山区的一群商人开始活跃起来。他们利用长江运输,通常是在江湖之间,最初以"木排"的形式进行商业贩运。明清时期,徽商的影响达到了顶峰,潮商和山西商人被称为中国的三大商人。


徽州文化是徽州文化的延伸,它不仅征服了唐显祖,也征服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白月。


做生意并没有让惠州变得俗气。


相反,财富的积累使徽州有了重视教育的资本。在明清时期,徽商结交文人的情况并不少见。明朝才华横溢的董其昌、朱志山是徽商吴氏家族的客人。


对徽商来说,结交学者的初衷是建校。如果你有钱,教你,就不能拖延。徽州商人鲍博廷的这句话可能是所有徽商的共同声音。宋元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徽州"十户村"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正是因为这一群"儒商",徽州成为了中国的审美符号,他们大多是由徽州手工艺品制作而成,其中大部分是王笔、惠莫、成新堂纸、她的砚石等,此外还有砖雕、石雕、木雕等手工艺品,也是由于徽州三件雕刻品的装饰,徽州风格的白墙杜瓦建筑,除了典雅外,还更加精致。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的"会徽"来自惠州。


为什么安徽人愿意死?


这种洪涝情,让许多人看到安徽"放弃小家庭、保护大家庭"的奉献精神,但事实上,这种气质,一直存在于安徽人的血液中。


说到安徽人的性格,"笑江南的客人,沉默的塞北人"是最常见的描写。皖南属于长江以南,性情最温和,多数时候,温和是一股力量最坚定的支撑。


在古代,皖南不仅重视教育,尊重儒学,而且相信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巧合的是,倡导程朱理学的伟大儒学朱熹,以及这两兄弟的先祖成毅和简,都坐落在皖南惠州。在郑朱理学所阐述的"伦理纲要"理论中,"为天地、为人民活着"的感觉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论题之一。


晚清时,皖西的一支军队非常活跃。1862年,清政府陷入内外交困。在曾国藩的指挥下,李鸿章在他的家乡合肥招募了江淮勇士,训练了一支名为"淮军"的汉族军队。这位怀军不仅是当时清政府的主要国防力量,也是中国军队现代化的前身。


当时有一句俗语:"没有淮河就没有军队",不同于皖北人民的朴素,皖南人民的典雅,合肥人的性格勇敢而坚强,这也是怀军的优势。

当然,每种性格的形成都是有原因的。合肥位于当时安徽省省会安庆的东侧,是安庆的天然地理屏障。它自古以来就是士兵的所在地。在军人文化的浸染下,合肥人民的性格越来越坚定。此外,在淮军成立前,合肥曾一度处于权力真空状态,各种势力交织在此。太平天国时期的"团实践"和抗日战争中的游击队,在合肥特别是西部兴盛起来。


怀军自成立以来,镇压了太平军,平息了扭曲的军队,赢得了基隆的胜利,为镇海防御战争、淮海战争、威海战争等多场战争做了准备,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承担责任的勇气。


在肩负起"以世界为己任"的责任后,安徽人一刻也没有放松,包括后来的蓄滞洪门,安徽人一次又一次地牺牲了自我。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大咖娱乐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